Featured image of post 近期随笔

近期随笔

想到什么写什么

最近的日子过得还算平静,不断地积累摄影经验—-其实就是T叔的名言,多按快门少吐槽。T叔是一位b站的up主,是我学习摄影的过程中很多次反复学习的一位博主,听说还是大学教授,全名是TimHsu,有兴趣的看客可以到他主页看看。想起这一年的拍摄,回看一路过来的作品,其实进步还是挺明显的,只是效率颇低,不过也满意了。

没想到随便想想也能在脑海中浮现效率,过多的出现这个词,让我感觉有点怪。想论一论这个词。

读书时代的我们被教育或者自己就认为,效率或者说KPI,都是为了既定目标去,不由自主地压迫自己,提升单位时间能干到的活或者学到的内容。但是生活中,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那么多效率?

摄影作为一个写实与艺术之间来回横跳的领域(我的浅显理解),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体现,或者说每个人审美不尽相同,不同的审美层次,其实说明不了你有多高级或者低级,大家都是一样的,理解角度不同而已。但是行业内两种对比比较明显的群体,商业摄影师往往追求效率更多,用钱可以解决的场景问题,以价值换取偶然概率,像是雪景,如果回到上世纪的拍摄,必然是北海道下雪,或者东北大兴安岭冬季才能拍到,而现在只要一个喷雪瓶,或者造雪机,就能在三亚拍到一个不错的雪景作品,这和用爱发电追寻自然和谐的一个快门艺术摄影师有着明显对比。其实很多时候,画面已经在摄影师内心勾勒出来了,但是就缺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出现,而这个等待快门的时间的比例界限,可能就是商业和艺术摄影师的一个分界线,或者程度比了。所求不同,也无优劣之分。

有时候也会问自己会称为哪种人,不过感觉写完了这段文字,自己答案也更加明显了,不过时间还是更为神奇,再等等时间会给我带来什么方案吧。

年终将至,这一回想也发现,这算是我在南宁生活的,算是正式对生活有所感受的第一个完整年。这一年生活记录的markdown明显减少了很多(虽然之前也没有很多),的那一到了年终,思考和表达欲又回来了不少,可能是年终工作量已经不够饱和(不想干活了),不过这一年以来,一个人独处的时间明显增加了不少,这对我这种社恐来说是十分地舒适了。也不算社恐吧,我也乐意天南地北多交朋友,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到这个阶段想要拥有独处时光的需求就变得异常强烈,可能和从小到大的集体生活时光太长有关,也和思想碰撞过于劳累有关,总之应该也是一个多重合力结果,不想了头疼。不过最主要的感觉应该是我在独处的时候,能不断问自己或者任由思路发散,这样能萌发一些不一样的灵感,让思维无限制畅游,其实也是满舒服治愈的。

这还是第一次用ipad写下博客的文字,虽然到发布的时候还是要写到markdown,不过手写的体验明显比直接码字要来的有感受的多。 用pencil在电子屏上书写的场景,让我不由得回想到中学时间,班主任让我们写的一种日记,那时候是叫周记,其实就是总结上周学了啥,反思反思。这出发点理论是好的,但比较离谱的是,这种文章竟然要给班主任审阅打分,日记日记,本来就算是一种类似轻隐私的记录,这让上了评审台,难免就变味了。每周的优秀内容上,总难免会出现一种八股文的味道,着实有点难以理解和有点想逃避,不过也没什么办法。

唯一的好处就是养成了写字欣赏的能力,这也是间接影响而已,到如今直接影响就是起码让我对提笔写字没那么抗拒。

去年年初回到南宁,选择了住老宅,和奶奶一同生活,父母和一众叔叔们都在小区买房,所以老宅的房间真是随便我选。对我来说,有个能看风景的窗户是第一选择因素,而二楼又能避免掉家里人周末回来看奶奶的时候,小朋友的吵吵闹闹,所以实际也不用选择,因为条件下可供选择的只有一个房间。房间一开始有一个超大的衣柜,上世纪的审美让我有点忍不住把它拆了搁到楼下,想把电脑放窗边,然后让小白能躺在电脑桌上晒太阳,不过有个阳台也能让它出去晒太阳,猫砂盆什么的也可以放阳台,不然猫屎的臭味,,,,可能不做铲屎官难以理解。电脑放床边的好处,就是抬眼即风景,看显示器看累了可以抬头看看远方的风景休息一下,正好对门邻居门口就种了一棵巨大的玉兰花树,没到花开季节我会开阳台门和窗口,让花香自由飘散到房间里,非常舒适,简直理想人生。

不过听说对门邻居的老头也去了,物是人非,每年对面的老头和我们这边的老头,都会打几把麻将,虽然可能都是被坑,不过怎么也是老年交。

不过由于去年年初刚上班,也不好意思再问父母要钱,只好简单把家里仓库堆积的一堆老家具搬上来,简单拼凑一下,作为一个能用的电脑桌。后来发了工资,马上就下单了很多置物柜,铺上了简易的木地板,再后来就买了很多小物件装点,卧室的第一版就算是完成了。原本还想搞个全自动咖啡机,不过后来发现咖啡机的清洗也是非常地麻烦,而且价格十分商务,索性就改喝茶了,便宜且满足了我不想清洗太多物件的懒惰,即泡即喝。茶我更喜欢带有花的茶,但又不能叫花茶,花茶是那种玫瑰花金银花一堆杂合一块泡的,我喜欢的带花的茶,是指茉莉花茶,桂花茶之类的,如文所示我最喜欢的当然是茉莉花茶,总感觉它的味道和玉兰花香很像,但还是玉兰花香的更优雅。茉莉花茶是横县特产,算是广西土特产,我也是喝了好久才发现发货地竟然是横州市,果然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然我怎么会喜欢喝这茶?一到了冬天,放下一层茶叶铺底,铺七八分满,导入刚开的热水,到杯子七八分满,热气升腾婉转的画面,非常美妙,躺在电脑椅看着窗外,真的能够放空一切,老宅没有小区楼下的熊孩子吵闹,只有偶尔走过的行人给画面增加点动感,看着久了就容易有困意,这时候就要立刻投入游戏中,让自己不那么容易睡着。一把dota,一口温茶,就再也不想下楼,接触现实了。

谈到咖啡,作为常年和茶做对比(起码在我心里对比了好多次),那就更有说法了在我印象里和过的茶真的是被咖啡多得多,那时候对咖啡的认知就是优乐美,和小卖部两块钱一条的冲剂,到了中学时期更是成天泡茶提神,真正意义和咖啡有接触还是大二一个人去上海的时候在武康路路边找的一个落脚地,点了一杯最便宜的冰美式,入口第一感觉就是苦到极致,我原以为茶已经给生活加了足够多的苦,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员猛将,但是苦后的回甘也非常极致,有种感觉是自虐味蕾的意思在了。这还真不能说我小资,在武康路最便宜的落脚休息点就是咖啡店了。这条路的风景贼好,一边喝一边往窗边看去,路上行人有各种各样的时尚大咖,可惜我没敢拿出手机拍照,终究是太村了。 图是找了韩国一个老哥借的

真正一总结,发现似乎每个咖啡馆的窗景都十分写意,是不是窗户质量很好?开玩笑的。自从回学校,以后每去一个地方还是想找找当地的咖啡馆,回到南宁也不例外,甚至在南宁我喝的咖啡更多了。“每个咖啡馆,都是店主的得意之作”,是不是有这么一种说法?无从考究了,不过这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至于你说咖啡的品质和味道,得了吧,大部分人去咖啡馆就是聊谈、装杯,真去一品究竟的人都是少数了,毕竟品味这玩意都是咖啡豆(钱)砸出来的,单品咖啡,混合差,往深了还有什么风味轮,太多玩法了,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忙在别的事情,哪有时间去研究这些玩意。周末与朋友,脱离工作的圈子,在环境氛围不错的地方畅谈古今,那也算一件乐事,不过想到这里这种性质不就像古时候的茶馆一样吗,很可惜,现在并不存在那么多茶馆。

仔细回忆,我喝过比较满意的茶馆,是和高中朋友一块去的桂林东西巷的讲古堂,一开始是因为看到美团推荐,来了才发现,真的是非常有韵味,远超乎我们预想的好。那里有唱戏的艺人,有二楼观戏台,全楼层采用木制结构,抚摸木制楼梯颇有陈旧年代的质感,茶桌也非常古旧,似乎还散发木香。 茶是桂花茶,糕点是桂花糕,就这么一坐,一口桂花茶,听一阵戏曲,我们两就能聊一下午的。好可惜,唯一感觉颇有韵味的茶馆,在21年之后好久没去,直到22年再去东西巷的时候发现已经不在了,也许终究没扛过疫情,也许是老板另有打算,物是人非。

南宁就难了,我回来以后至今没找到一家非常有韵味的茶馆,最近又蹦出什么围炉煮茶,这就根本不算茶馆,最多是消费(装逼)场所。我听朋友说,川渝地区才是茶馆的主要存在场所,可能要把期待留给之后的川渝旅行了。不过又说回来,南宁市真的没有能够让我感受到文化气息的茶馆,甚至文化底蕴都被拆的差不多了,这种强现代商业氛围让我更想早点考出去。

做码农也有一年多了,在关于自己的网页上更新了今年的目标,一个是做自己的博客框架,不过也是试试吧,感觉现在的hugo用的也非常不错,用django写的唯一好处就是可DIY的地方很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制作自己的前端。就是不知道还能不能把django项目部署到vercel或者github,不行的话服务器又是一笔预算了,虽然也能支付得起。有了服务器就不一眼了,如果基础算法的学习也一起往前推,那可以部署一些轻量级的服务接口,那服务器的费用又能抵了,不过哪有那么容易。

写程序的时候很喜欢听歌,虽然有会让我分心的嫌疑,但在紧张的连续动脑过程中,被优美的歌声抽身出来又何乐而不为呢。音乐应该是陪伴许多社畜干活和休闲的冶情利器,回翻我的音乐收藏列表,划到最开始收藏的第一首歌,是来自matisyahu的《one day》,是从一个叫NBA2K的游戏里听来的,不过到了近两年几乎没有听过了。随着音乐审美的改变,从华语八十年代到新生代,从国语粤语到英语越南语甚至印尼语,我都不同程度地单曲循环过好多非常好听的歌曲,反观我听歌的历史,就像2x3滑动窗口,在我的列表从下往上递归,最新的收藏曲目已经是《歌曲名:Irreplaceable,歌手名:Ed Patrick,专辑名:Irreplaceable》,这是一首非常柔顺的抒情歌曲,还有个印尼语歌曲《歌曲名:Raataan Lambiyan,歌手名:Tanishk Bagchi/Jubin Nautiyal/Asees Kaur,专辑名:Raataan Lambiyan (From “Shershaah”)》,这就更直接了,旋律非常对我胃口,用到的鼓点和其他乐器在小调旋律上也非常抓人,曲调优于很多歌曲。

话又说回来,十年前喜欢听的,一天听歌十几遍,现如今可能连一次都不想听了。而之前觉得奇怪的,晦涩难懂的,不好听的,经过时间的沉淀再听一听,也会逐渐理解和爱上。当然前提是作品本身的内容是好的,有意义的。不过又说过去,意义又意义,有有时候很难说这东西是不是我们该追寻的,很难论述,甚至写到这里我都卡了很久,不过想完还是认为,从心就好了,或者从众?

说到从众的原因,其实我还想了蛮多,很长时间以来,我都觉得我算是很开智的一个人,我能对不同的事物拥有不同的观点和间接,我能洞悉很多事物的本质,并从本质出发决定这件事情的最终解决方法,但是在又经历了很多事情以后我发现,现在人们的沟通和处理事情的方法,似乎并不是那么直接。我不知道是大家在面对事情都喜欢复杂化和公式化,还是说单纯就是不想动脑,虽然有时候想多了我自己也觉得脑子在做无所谓的消耗,本质上这也算挺蠢的一种行为?我认识的许多人,在对理想和生活的选择,最后都选择了生活。这本质也没有优劣之分,我所说的理想,浅说就是在年轻阶段接着往前研学,往外面走走看看,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和有这个胆气,这我也能理解,每个人成长环境都是合力的结果,和上文的一个复杂论述又是同样的方法。写到这里突然很感谢父母给我那么多独处的机会?我仍认为独处是留时间给思维发散的最好方式。独处的时间我可以让我的思维不那么泯然众人,读书可以辅助我更好地决定我未来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再给自己个KPI(习惯就习惯吧,不否认这是个很好的习惯),想想自己30岁的时候应该在干嘛,结婚生子养小孩?也有不一样的答案的。但是这里我认为最关键最关键的环节,还是能抽身独处,否则忙碌于手中的生活,逐渐逐渐失去了思考自己,失去思考未来的能力,失去思考工作和生活以外的能力,我认为这才是泯然众人的原因,虽然根本原因无法解决,但是表象原因我们尽可以努力。

实在不知道独处思考的时候要干嘛的话,不妨直接用电脑或者平板打开浏览器,打开地图(这里强调用电脑是我认为屏幕够大,看的更舒服),有条件最好是谷歌地球,看下自己住的地方在不同尺度上是如何变化的,也可以看下自己有什么特别想去的远方,在那里的卫星地图是什么样的,然后查一下百度百科,看下那里的地方介绍,我觉得这样就能足够我发散好多的思维了。这又不得不说,本科学的东西是真的有点用,起码天天看遥感图像,都有点图像审美了。 谷歌地球,硅谷的三维影像

哎,还有一些小想法,关于春节旅途上的一些发散,不过总感觉小思小考,就不写了,也码了挺多字,读到这里的读者应该都挺辛苦,下回再另开一文吧,下一篇应该是云南的一篇游记了。

Author by Jerrychoices
Built with Hugo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

本站访客数人次 总访问量 本文阅读量